top of page

廖武東

社會運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,追求的目標及規模都不盡相同。然而不論社會運動擁有多少的支持者或是有多大的正當性,組織的運行或是操作,依舊是當下某群人集體意識的產物,尤其是牽涉到民族主義的議題時更是如此。政治人物們收割著社會運動的果實之時,個人的小歷史很容易被簡化成是非對錯之後,標籤分類、蓋棺論定。在許多戰爭史詩片當中,充滿了鏡頭前一槍斃命的大統領,或是背景中隨著爆炸灰飛煙滅的小兵...之類的龍套角色。大歷史的敘事觀點充滿著英雄式的先見之明,披著全知的防彈斗篷衝鋒陷陣,至於一槍斃命的大統領,在導演、製片對劇情張力的要求之下,連姓名也一併抹除。

 

1956 年廖文毅在東京成立「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」並擔任第一任的大統領,是一個獲得國際認同的流亡政府。接踵而來的越戰使得蔣氏政權獲得喘息,在台灣穩定下來之後開始清理獨立運動。1965 年廖文毅迫於局勢,接受招降回到台灣,出任曾文水庫新建工程副主任委員,於 1986 年因糖尿病併發症病逝。廖氏在台灣的餘生一方面被蔣氏監視、牽制,另一方面卻被自己的同志視為叛徒。在散盡家產之後,病痛纏身,晚景淒涼。死後葬於廖氏大承墓園,該墓園於 2005 年在民進黨縣長的任期之內被強制拆除。

 

作品〈廖武東〉是根據廖文毅的生平所發展出來的虛構敘事,包括了五張當下拍攝的影像以及一本虛構的對話小說集,文字內容是依據作者搜尋出來關於廖文毅的片段訊息虛構而成,影像部分是根據故事場景參照現實狀況,以大型相機依據網路搜尋得到的資料圖片重拍而成。

在大時代的歷史下被消失的個人,同時也是被虛構的民族主義所禁錮的幽魂。

bottom of page